其他
什么样的移民,不惜血本也要拿下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年横财发展会 Author MC阿骨打
很多人没看条例的具体内容,便断章取义,自行脑补了很多。什么“来的只有洋垃圾”、“女孩子要被逼着嫁给外国人”、“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”都出来了。更有甚者,吓得都要跳楼了:
比如需要拥有高学历(博士研究生或知名高校毕业);掌握中国所需的核心技术;以及拥有远高于中国普通居民的收入,或资产投资(在中国境内投资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万)等等。相较于美国的永久居留(绿卡)政策中,除了杰出人才和投资移民外,大量的普通体力或脑力劳动工作者,以及旅美的新生婴儿都有机会获得绿卡,而在中国,这些都是不可能的。
当然,条例仍有不完善的地方,比如永居者的权利范围过大,义务却含糊不清等等。依然有可能形成人们厌恶的“外国人超国民待遇”。不排除在未来,会有新的补充条例来完善。
外行闹情绪,内行看门道。这条例背后其实意味着,中国对未来发展有信心,准备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来建设未来。这世上,没有一个大国是不需要引进外国高端人才的。
而半个世纪前,美国就有一位不惜下血本也要请来的“移民”高端人才,他就是被誉为现代航天之父的冯·布劳恩。
但是布劳恩自幼对权力和武力并没有太大兴趣,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科学探索上。十三岁生日那天,他的母亲艾美送给他一个望远镜作为生日礼物,这更助长了他对太空探索的热爱。
在求学阶段,布劳恩很早就意识到,如果想要把人送到外太空,乘坐火箭是最可行的办法。因此,在学校毕业后,他加入了太空旅行协会Verein fur Raumschiffahrt(VfR),并首次获得了参与设计和制造火箭的工作机会。
1932年春天,一群德国军官前去观看火箭发射实验,年轻能干的冯·布劳恩很快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。陆军军械官沃尔特·多恩伯格看到了这位年轻工程师的巨大潜力,劝说他加入陆军,希望他能探索火箭在军事层面的应用。
随着希特勒的上台,第三帝国对于军队的拨款也越发频繁且慷慨。鉴于布劳恩的杰出才能,博士毕业后的他,被安排到研发火箭武器的专项团队中担任领导人。在他的带领下,研究团队成功发射两枚安装有陀螺仪,并以液态氧及乙醇为动力来源的A1火箭。
这项武器到了第四代基本成熟并投入实战,即A-4(Aggregat-4)火箭。这种火箭威力强大、自带导航系统,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够飞到太空高度的武器。同时,A-4火箭还有超越了音速的飞行速度——这意味着,火箭在人们听到声音之前,就已经命中目标了。
虽然精度方面仍有瑕疵,但是这种高速从天而降,宛如日耳曼神话中的武器,依然赢得了元首的青睐。他给这个武器起了个更霸气的名字:vergeltungswaffe-2(意为“天谴-2”)火箭,并下令大批量生产。直到战争结束,第三帝国总计生产并发射了超过2000枚V-2火箭。
记不记得小时候玩的《红色警戒2》中威力强大的V-3火箭?这种武器,就是后人对V-2火箭的一种幻想延伸。
回到工作岗位后,他和下属先后收到了德国司令部好几项相互矛盾的命令,据他回忆:“我的办公桌上有十封信。其中有五封命令我们坚守岗位,如果我们胆敢撤退,我便会被免职并入狱;而另外五封信则说,如果我们不尽快撤退,就会被枪毙!”
不必多想,在盟军和苏联的夹击下,第三帝国从上到下早已全面崩溃,战败只是个时间的问题。投降,变成了布劳恩及其下属的头等大事,对比美军和苏军处理战俘的态度,向哪边投降也就显而易见了:
集中营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极为恶劣,以至于死于V-2火箭轰炸致死的人(9000余人),还没有因制造V-2而死的人(12000余人)多。在美国民众眼里,任何参与奴役集中营劳工的人,都具有道德上的污点,不能接纳。
为此,美国政府特意展开了“回形针行动”,即在1945年至1959年之间,秘密地将1600余名德国的尖端科研工作者从德国带到美国,为美国带来技术上的支持。而冯·布劳恩本人,位列这1600多人的名单之首,可见美国有多么迫切需要这个“移民”。
幸运的是,在那个时代,没有谁比发明了V-2火箭的布劳恩更懂火箭。一开始,美国也正是在V-2火箭的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“红石”火箭。但是鉴于V-2火箭在盟军心中的恶名,这种火箭并没有启用,而是暂时被美军“冷藏”。
可是苏联人并不忌讳V-2,他们以这款火箭为原型,设计出了苏联自己的R-7火箭。R-7火箭不仅成功抢先发射了人造卫星,还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人为将生物(一只狗)送入太空。而那只狗,就是R-7火箭总设计师谢尔盖·科罗廖夫的爱犬莱卡。
自然,V-2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就不追究了。布劳恩更是直接被任命为NASA(美国国家航天局) 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,放开手脚来发展航天科技。
来自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,但是想要赢得这场竞赛,需要的是全国的力量。为了得到更多来自民意的支持,布劳恩还请来了“宣传救兵”—— 华特·迪士尼。通过娱乐行业的力量,让全民思想步入太空时代。
而在这部小说的剧情中,有一位临危受命,被火星移民推选为领袖的人物,名字叫艾隆(Elon)。有印象吧?今天的艾隆,也正在努力地去实现书中的剧情。
但正是因为打败了苏联,布劳恩的事业也就被过河拆桥了。在多数美国人看来,既然已经证明美国航天技术更厉害了,继续把钱花在没有经济收益的太空竞赛上,变得毫无意义。于是,美国政府对于太空探索的拨款越来越少,火星移民的计划自然也是遥遥无期了。
尽管一生存在着很大争议,但是冯·布劳恩依然是当之无愧的“人类航天之父”。在他的启发下,人类的开拓梦想被点燃。生活不再只是眼前的苟且,而是在梦想的指引下,探索宇宙新的边界。
这也是为什么,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会选择不惜血本地打捞已沉入海底,当年阿波罗11号所使用的土星5号火箭推进器,因为他希望能够重新点燃人类对开拓未知世界的梦想。因为人活着,不能只有眼前的消费和娱乐,还要有梦想。
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,又会是谁,再次点燃人们心中的梦想呢?